1
鱼类疾病
草鱼出血病
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危害草鱼及青鱼,发病水温为20℃~30℃。病鱼鳃盖或鳍条基部出血,肌肉点状出血、肝脾充血。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和宁夏等省区市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鲤浮肿病
病原为鲤浮肿病毒,主要危害鲤和锦鲤,发病水温为17℃~30℃,尤其在20℃~28℃易暴发。病鱼上浮、聚堆游边,眼球凹陷,鱼种阶段有时出现全身浮肿。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河北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锦鲤疱疹病毒病
病原为鲤疱疹病毒Ⅲ型(又称锦鲤疱疹病毒),主要危害鲤、锦鲤及其变种,发病水温为18℃~28℃。病鱼停止游泳,眼球凹陷,鳞片有血丝,皮肤上出现苍白的块斑与水泡,鳃出血并产生大量黏液或组织坏死。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河南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鲫造血器官坏死病
病原为鲤疱疹病毒Ⅱ型,主要危害鲫、金鱼及鲫杂交变种,发病水温为22℃~28℃。病鱼体色发黑,体表广泛性充血或出血,尤其以鳃盖、下颌、前胸和腹部最为严重,鳃丝肿胀,解剖后可见淡黄色或者红色腹水,肝、脾、肾等器官肿大、充血,鳔壁出现点状或斑块状充血。江苏和浙江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刺激隐核虫病
病原为刺激隐核虫,俗称“白点病”或“海水小瓜虫病”,主要危害大黄鱼、卵形鲳鲹和石斑鱼等海水鱼类,发病水温为22℃~26℃。水体有机物含量高、水流缓慢、养殖密度过大情况下可诱发该病暴发。病鱼体表和鳃出现大量黏液和小白点,镜检小白点可见有圆形或卵圆形、体色不透明、缓慢旋转运动的虫体。浙江和福建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2
甲壳类疾病
白斑综合征
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主要危害对虾和克氏原螯虾,发病水温为18℃~30℃。病虾停止摄食,临死时在池塘边水面游动。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十足目虹彩病毒病
病原为十足目虹彩病毒1,主要危害对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克氏原螯虾,发病水温为16℃~32℃,虾体长4cm~7cm时最易被感染。病虾肝胰腺萎缩,肌肉发白,鳃和足发黑。河北、江苏和浙江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
病原为副溶血弧菌,主要危害对虾,发病急,死亡率高。河北、江苏、浙江和山东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
病原为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主要危害对虾。患病虾生长缓慢,表皮畸形。广东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虾肝肠胞虫病
病原为虾肝肠胞虫,主要危害对虾,发病水温为24℃~31℃。病虾群体中体长差异大、个体瘦小、肝胰腺颜色深。广东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3
防控措施建议
加强水质管理
注意监测水质变化,每周定期监测养殖水体的水温、pH、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发现异常及时调控。“优激灵”具有络合毒素/余氯/杀虫剂残留、增强抗应激能力、稳定藻相等多重功效,早已成为不少养殖户调控水质的必备品。
控制水深、水温
成鱼池水深一般控制在2m~2.5m,鱼种池水深一般控制在1.8m~2.0m;鱼类生长的最适水温为26℃~28℃,水温过高时可加注新水调节。加水以晴天14:00左右最好,切忌傍晚加水,以免引起鱼类浮头。
科学投喂
投喂饲料时,坚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原则,根据天气、水质和鱼体活动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防止饲料浪费和预防水质恶化。在饲料中添加合法的饲料添加剂,增强养殖动物抗病和抗应激能力,“斯大灵”具有诱食促生长、保肝护胆和提升肠道免疫的作用,在饲料中添加斯大灵不仅能促进养殖品种的健康生长、也能降低养殖成本。
加强养殖生产管理
密切关注天气情况,提早采取措施预防台风、暴雨可能造成的溃堤、破网、逃逸等,并注意人员安全。勤巡塘,坚持每天早、中、晚三次巡塘。保持养殖池内合理的密度,促进养殖生物生长。
及时报告疫情
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养殖品种出现大规模发病和大量死亡等异常现象,要及时向当地水产技术推广(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的扩散。
小结
八月水产养殖病害是养殖户普遍无法逃避的问题,只有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应对手段并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避免遭受重大损失,最终取得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