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丹江口水库渔业增殖放流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淅川指出的“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的具体体现,是践行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所在,对于改善丹江口库区水域生态环境和实现渔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地,自2003年以来,淅川县已连续19年进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共放流鲢鱼、鳙鱼、草鱼等滤食性鱼苗3.6亿余尾,有效保护了库区渔业资源和水质安全。
作为全县水产行业管理部门,近年来,淅川县水产服务中心以“保水质护运行”为重点,以渔业提质增效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双九”战略部署,促进了水产业加速“三个实现”。
严格实施半年禁渔及种质资源保护区禁捕制度,实现渔业自然资源休养生息绿色增殖。
继续实施禁渔制度。2022年淅川继续实施半年禁渔制度,禁渔期间与沿库乡镇、公安、库区综合执法大队等部门强力协作、密切配合,加大宣传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捕捞行为,使禁渔工作深入人心,做到真管理、真禁渔。
种质资源保护区禁捕。严格落实农业农村部禁捕工作要求,丹江特有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从2020年1月1日起实行全面禁捕。禁捕工作开展以来,通过设立标牌、发放宣传单、设立警示浮标等方式宣传禁捕工作相关政策法规,提高群众知晓率。严格执法监管,做到巡查执法常态化,设立24小时举报电话,安装远程高清红外监控设备8个,对保护区实行常态化全方位管理。
豫鄂边界水域管理。在丹江口水库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水域设置大型警示浮漂15个,小型浮漂3000余个,明晰边界,充分发挥远程高清红外监控设备作用,采用人防、物防、技防结合严防渔船、渔民跨界捕捞。较好地实现了库区水面“四清四无”目标,重点水域禁捕工作多次受到省、市领导好评,在省、市绩效考核中处于第一方阵。
传统水产养殖业向现代水产业转型,实现生态绿色健康发展。
2021年,国家出台了《促进水产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2022年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农业经济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淅川县委提出建设生态淅川的战略理念。形势倒逼淅川水产业必须实现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常规品种养殖向中高端品种养殖、传统养殖向设施工厂化养殖转变。
淅川县拥有亚洲最大人工淡水湖,境内水域面积80万亩,其它小水库坑塘1.5万余亩,年水产品产量约2.3万吨,是河南省渔业重点县之一。全县现有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基地4个,绿色认证水产品牌3个,丹江水库天然野生鱼9个品种获得有机认证。去年九月,淅川县水产绿色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区创建成功,为淅川又增添了一项国家级荣誉。淅川县利用政策优势,大力争取池塘标准化改造、生态绿色健康养殖、养殖尾水排放治理、水产良种繁育、水产品精深加工、大水面绿色渔业示范基地等项目,促进了淅川县水产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行业发展链条进一步延伸,效益更加显著。目前淅川县丹水湖公司正积极申报国家级原良种场,从而快速提升全县水产苗种种质资源整体水平。
筑牢渔业安全生产防线,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渔业安全生产零事故和水产业品牌价值提升。
利用禁渔期渔船靠岸有利时机,开展渔业安全生产专项执法检查,重点检查救生、消防、废物废油收集设备配备情况,并加强对渔业安全知识的宣传,提升船员安全生产意识。近年来,淅川渔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未发生渔业安全生产事故。
以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和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为契机,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监督检查、配合省市抽检等专项整治工作,使淅川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养殖户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